游戏类型 便捷生活 |
游戏版本 V5.4.0 |
游戏大小 37.39MB |
|
更新时间 2025-07-03T17:15:12 |
隐私说明 查看详情 |
游戏权限 查看详情 |
|
系统要求 需要支持安卓系统5.2以上 |
MD5值 8e2ffa1db97c866c3cbec09ef1dae07c |
备案号 粤ICP备2021063448号-18A |
功德木鱼正版,简直是上班族必备的手机生活 APP!在尚未实现财务自由的阶段,上班族们压根抽不出时间去念经敲木鱼。毕竟,早课和晚课的时段,上班族大多都在通勤的交通工具上。但这款 APP 就不一样啦,它能让你随时随地敲击电子木鱼,遇见机甲佛祖,获取赛博真经,瞬间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,快速进入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。
功德木鱼APP的使用便捷无比。它有两种模式,其一模拟真实木鱼,只需轻点屏幕就能敲响木鱼;其二类似电子念珠,属于懒人版,一经打开便自动敲木鱼,网友只需安心聆听。这般便利,堪称现代都市人不可或缺的静修软件。感兴趣的朋友,赶紧下载体验一番吧!
【木鱼念经助手静心解压】
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,一方一净土,一笑一尘缘,一念一清静。敲小鲜木鱼释放压力,远离烦恼,净化心灵,感受禅意人生。
【办公学习小工具】
上司给的kpi重、工作繁多、同事难相处,郁闷心情无法排解,敲敲小鲜木鱼,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,佛系解压。
学习时无法静心专注,切换木鱼自动敲击模式,能让人在木鱼清脆的声音中静下心来,放松大脑,注意力更能集中在书本上。
【功德排行榜】敲小鲜木鱼,参与功德排行榜;
【电子佛珠】模拟真实念珠手感,转动佛珠自带震动及音效;
【多种敲击方式】可选择自动模式或者手动模式;
【木鱼种类】您可以随意切换6种木鱼皮肤;
【音乐可选择】免费更换背景音乐,共有16种音乐可供选择,还可听佛经;
【专业音色】更换木鱼音色,10种音色免费换;
【文字自定义】您可以自定义悬浮文字,功德+1,法力+1,烦恼-1等多种玩法等您解锁。
功德木鱼app作为一款佛教修炼软件,专注为用户打造人性化的智能敲击服务。木鱼作为一种法器,在佛教与道教的功课及法会中颇为常用。传说鱼昼夜都不闭眼,所以人们刻木为鱼形,敲击它以警示僧众应日夜思索佛道。木鱼的形制主要有两种:其一为挺直的鱼形,常用于粥饭之时,或在集众、警众场景使用,一般悬挂于寺院走廊。其二是圆状鱼形,主要在诵经时使用,放置于案上。自明、清起,在民间音乐以及潮剧、粤剧中,木鱼也时常被运用,这让木鱼除了作为法器,还具备了乐器的功能。
木鱼起源于哪里?
佛教
木鱼是佛学中国化的产物,是印度佛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。从功能上来看,它的产生源于佛教的“犍槌”。
关于犍槌的创设缘由,《五分律》卷十八中有明确记载:“诸多比丘在布萨之时,不愿按时集合,从而荒废了坐禅与行道。此事被告知佛陀。佛陀说道:‘应当宣告时间已到。可以击打犍槌,或者击鼓,又或者吹蠡。’”《释氏要览》下提到:“如今细究律文,只要是钟磬、石板、木板、木鱼、砧槌等,凡能发出声响以召集众人的,都称作犍稚。”《祖庭事苑》称:“犍稚,翻译过来就是声鸣。”自佛学传入中国后,佛典中的Ghanta被译为钟、磬、打木、声鸣等,它是对所有通过打击便能发声之物的统称。
这些例子皆表明,佛学实现中国化之后,犍槌(也就是木鱼)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拓展。柷敔在古代乃是用于发起和结束乐曲的乐器,于宫廷音乐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。自佛学在汉末传入中国,犍槌便迅速与中国传统乐器相互融合,不仅对自身外形进行了改造,其功能也得以扩充,木鱼就此悠然诞生。
马承玉先生秉持木鱼源于道教的观点,他提及《道藏》中有唐玄宗年间道观着手仿制“瑞鱼磬”,进而“木鱼自兹始也”的相关事迹记载。由于木鱼在文献上出现的时间比司空图的诗更早,基于此,他认定木鱼产生于道教。不过,《历代崇道记》成书于唐末,其能否真切反映唐玄宗时期的实际情况,这一点存疑。另外,衢州道观进献石鱼,实际上那仅仅是偶然从地下挖掘出的奇异石头罢了,道观里的道徒都无法解释这究竟是什么东西,由此可见,木鱼在当时并非常见之物,所以道徒们并不认识。
然而,在佛家从印度传入之前,就已存在作用类似木鱼的犍槌,因此中国教徒创造并使用木鱼是极有可能的。自佛学传入中国后,历经数百年发展,佛学日益壮大,僧徒数量与日俱增,用于召集僧众的器具成为必需品。由于钟属于金属制品,造价较高,故而制造廉价的木制器具就显得势在必行。司空图的诗表明,至少在当时,寺庙已普遍使用木鱼。从木鱼产生到普遍使用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,所以很难判定最早的木鱼产生于道观。
马承玉先生觉得木鱼的产生源头在汉晋,其以南朝宋刘敬叔《异苑》为例证,但实际上并未透彻理解这段材料。用桐木制作鱼形器物,早有相关记载,不过它仅作为祭品而存在。此处的鱼形器物只是用于敲击石鼓,并非后世所讲的鸣器。此外,《异苑》里的故事不过是古代蒲牢和鲸鱼故事的一个翻版。《文选·班固·东都赋》提到:“于是发鲸鱼,铿华钟。”在佛学传入中国之前,具备木鱼功能的器具叫[Ghanta],随着佛学传入中国,这个名称被翻译为犍槌。而在中国传统语言里,原本就有“木鱼”这一称呼,其表示的是“木制鱼形祭品”。查看隋唐以前的文献,“木鱼”一词大多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。然而从隋唐往后,“木鱼”渐渐成了犍槌的代名词,甚至取代了犍槌。“木鱼”含义的演变与佛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完全相符。
道教
通常观点认为,木鱼由佛门中人创制,然而马承玉在《木鱼源于道教考》中提出,其真正来源实则为道教。大多数学者觉得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,伴随着佛教传入,从印度传至我国。黄兆汉先生在《木鱼考》一文中,依据晋代释法显《佛国记》里“三千僧共犍槌食”的记载推测,要是“犍槌”就是木鱼,那么在晋代,木鱼就已现身于于阗国。至于中国本土寺院使用木鱼的情况,黄先生依据唐司空图(837 - 908)《上陌梯寺怀旧僧》诗指出,最晚在唐代。黄先生认为“唐以前甚至五代以前的木鱼,都是用于召集僧众或警示众人的”,而诵经使用木鱼,最迟是在南宋。黄先生的这一著作,引发了马承玉对木鱼的浓厚兴趣,使其对道教使用木鱼的情形有所关注。马承玉依据《历代崇道记》的记载,认为木鱼出自唐代明皇帝时期。《历代崇道记》记载,衢州建道观时,挖地得到一鱼,长约三尺,形状似铁,略带紫碧色,又像青石,光洁精美,几乎非人工所能制成,敲击它声音很响,这鱼也叫不出名字,于是派人进贡,皇帝命展示给百官看,众人也都无法分辨。皇帝便称其为瑞鱼磬,还下令悬挂在太微宫,非讲经设斋不得敲击。于是各宫观竞相用木石模仿它,用来代替召集众人。为何要把玉石刻成鱼形呢?原因主要有两点:其一,鱼是祥瑞之物;其二,迷信鱼形器物能发出更响亮的声音。其实这一风俗在六朝就已存在。南朝宋刘敬叔《异苑》卷二记载:晋武帝时期,出土一个石鼓,敲打它没有声响。拿着这个东西询问张华,张华说:“可取蜀中桐材,刻作鱼形,击打它,就会发出声响。”结果真的有声了,声音能传数十里。由此可见,西晋时,人们就已用桐木刻作鱼形,当作击打之器。